河渎神 临津古城隍庙下作

石竹响飕飕,一行断垄荒邱。
无人野渡水争流,土城蔓草含愁。
古庙阴森凉气泻,枫叶映来都赭。
门外寒涛暗打,错疑箫鼓村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维崧创作的《河渎神·临津古城隍庙下作》是一首描绘古代荒废城隍庙景致的词作。《河渎神·临津古城隍庙下作》是清代文人陈维崧的作品。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荒凉古庙的画面,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意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南通人。作为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擅长诗词、散曲等,作品风格多样,情感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1. 词作鉴赏
  • 意象描绘:词中“石竹响飕飕”一句,生动地传达出荒废古庙中的凄凉氛围,石竹发出的声音如同呜咽的风笛,增添了一份幽静而悲凉的感觉。
  • 景物描写:“一行断垄荒丘”,通过荒丘的断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沉思。
  • 情绪表达:通过对无人野渡、寒涛暗打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深远的历史场景之中。
  1. 文化内涵分析
  • 历史背景:《河渎神·临津古城隍庙下作》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词人通过对古庙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 艺术成就:陈维崧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在音律、意境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词作在当时就受到广泛赞誉。
  1. 艺术价值评价
  • 情感深度:陈维崧的词作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文化传承: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再现,词作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陈维崧的《河渎神·临津古城隍庙下作》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词作,它不仅仅是对古代建筑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情感的深刻反思。通过欣赏这首词,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