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驾导引 饥乌

饥乌噪,饥乌噪,毛羽忒摧颓。
故国稔经霜雪满,他乡错料稻粱肥。
曛黑只飞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驾导引 饥乌》是清代文学家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此首词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兴衰和人生沧桑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法驾导引·饥乌》的具体分析:

  1. 作品概述
  • 作者生平: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他的词作在清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尤长于词及骈体,有《迦陵文集》《迦陵词》等著作传世。
  • 作品风格:陈维崧的词风格典雅、豪放兼备,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得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法驾导引·饥乌》中,他以“饥乌噪,饥乌噪,毛羽忒摧颓”开篇,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无奈。
  1. 词意解析
  • 情感表达:“饥乌噪,饥乌噪,毛羽忒摧颓。”通过描绘饥乌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这里的“毛羽忒摧颓”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处境如同被摧落的羽毛,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 历史与现实:“故国稔经霜雪满,他乡错料稻粱肥。”这句词反映了作者在国家经历战乱、民生困苦的情况下,依然未能适应异乡的生活,甚至对自己的境遇产生了错觉。这种对比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陈维崧在《法驾导引·饥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词句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他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使得整首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 结构布局:这首词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结构紧凑,情感饱满。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随后通过对故国和自身的描绘展开叙述,最后通过鸟鸣收尾,形成了一种由表及里、由景及情的结构布局。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陈维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也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遭遇变迁,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 地域特色:陈维崧出生于江苏宜兴,这里的山水风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情感寄托。同时,他长期在宫廷中担任要职,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人墨客和朝廷事务,这些经历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

《法驾导引·饥乌》不仅展现了陈维崧作为一位杰出词人的文学才华,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命运的沉浮。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陈维崧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