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甲申)

五峰天外郁嶙峋,呼吸烟光逼紫宸。
访古难追苍水使,还山最忆白衣人。
飞泉雨后多奇响,老树霜中有别春。
三日舟行随向背,转从望里得全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背景及主题涉及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作以沉郁顿挫著称,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其中《望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2.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游历齐、赵地区后,开始了他的不羁漫游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这首《望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体现了杜甫的个人经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杜甫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3. 艺术特色:《望岳》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表现手法,成为杜甫诗歌中的典范之作。全诗通篇无一个“望”字,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充分展现了杜甫的艺术才华和高超技巧。此外,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诗人不仅赞美了自然的壮丽,更表达了自己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人生态度。

  4. 情感表达: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尽管他在政治生涯中曾一度失意,但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望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望岳》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理解唐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