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黄鹤楼待月(乙亥)

醉后婆娑不用扶,登临恰与好风俱。
暮天悄悄月将出,江影荒荒山乍无。
静坐偶教千感息,高怀独倚一楼孤。
谁家渔艇归来晚,惊起断鸿云际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元黄鹤楼待月(乙亥)》是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沆(1785—1825),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以诗名世,尤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陈沆的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受到好评,其生平与成就也颇受瞩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中元黄鹤楼待月》
    醉后婆娑不用扶,登临恰与好风俱。
    暮天悄悄月将出,江影荒荒山乍无。
    静坐偶教千感息,高怀独倚一楼孤。

  2. 诗歌内容详解

  • 醉后婆娑不用扶:此句描绘了诗人饮酒后醉态可掬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醉酒后的不羁与潇洒。”婆娑”一词常用来形容人的舞蹈动作,此处则用以形容诗人酒意微醺、举止轻狂的状态。”不用扶”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状态的自豪和自在,即使步履蹒跚也显得洒脱不羁。
  • 登临恰与好风俱: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登高望远时的惬意心情。”登临”意味着站在高处或高处站立,”好风俱”则暗示着周围环境的美好以及自然之风的陪伴。这里的”与”字用得非常巧妙,既表达了诗人与风共舞的愉悦,又体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心旷神怡。
  • 暮天悄悄月将出: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画面。”暮天”指傍晚的天空,”悄悄”则形容天空中月亮升起时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月将出”则直接点明了时间,即月亮即将从地平线上升起。整个句子传达了一种对即将到来的自然之美的期待和喜悦。
  • 江影荒荒山乍无:此句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昏时分景色的描绘。”江影”指的是江水的倒影,”荒荒”形容词,用来形容江水波光粼粼的样子,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空旷或荒凉的美。”山乍无”则是说在夕阳的映照下,原本清晰的山峦变得模糊不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这句诗通过视觉的转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黄昏之中。
  • 静坐偶教千感息:此句表达了诗人在静坐中的内心感受。”偶教千感息”中的”偶教”意味着偶尔会体验到某种感触,”千感”则是夸张的说法,表示感触很多,而”息”则是指平静下来。这里描绘了诗人在沉思或冥想中,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得到了短暂的平息。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生命哲理的感悟。
  • 高怀独倚一楼孤:最后一句则强调了诗人独立于高楼之上的孤独感。”高怀”指的是高傲的胸怀或高尚的情操,”独倚”描述了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那里的姿态,”一楼孤”则是说这座高楼显得格外孤单,没有其他人陪伴。整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自持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中元黄鹤楼待月(乙亥)》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陈沆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呈现给读者的一幅画。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