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甲申)

水驿程无定,新寒力尚微。
雁随双桨下,山带一帆飞。
橘柚经霜熟,芦蒹得雨肥。
渔歌行处有,太息旅情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行(甲申)》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舟行(甲申)》创作于清初时期,具体时间为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这一年,李自成军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随后的几个月,清军入关,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朝,南京政权亦宣告建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都处于巨大转折之中。
  • 诗人生平:陈沆,字鹤侣,号未斋,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清初“诗学”的代表之一。
  1. 诗歌原文及其解析
  • 诗句解读:”水驿程无定,新寒力尚微。” 这两句描述了旅途中的不定性和旅途中的新寒,传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不安与孤独感。
  • 后续诗句解析:”雁随双桨下,山带一帆飞。橘柚经霜熟,芦蒹得雨肥。” 这些诗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以及秋季收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生活富饶的期盼。
  • 结尾部分:”渔歌行处有,太息旅情非。” 此句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听到渔夫歌唱时的内心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哀伤。

通过对《舟行(甲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现了清初社会动荡、个人流离失所的诗歌。它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也能体会到诗人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复杂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