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消长夏,林亭半岭间。
高云疑在树,急雨欲无山。
石畔惊泉落,琴边看岛还。
红尘纷逐暑,未识此中闲。
燕支山消夏作(乙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支山消夏作》是清朝诗人陈沆的作品,创作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当时陈沆担任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夏日避暑时的感受和思考。
陈沆的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何以消长夏,林亭半岭间”开篇即点明了主题,通过描绘林亭间的景致来表达对夏日炎热的一种逃避和解脱。紧接着的诗句“高云疑在树,急雨欲无山”更是将读者引入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动感的场景之中。这里的高云如同树木一般,与急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生机勃勃。
陈沆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例如“石畔惊泉落,琴边看岛还”,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他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通过欣赏自然的美景来达到心灵的平静。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他们往往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陈沆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红尘纷逐暑,未识此中閒”一句,反映了他在官场中的忙碌和压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他渴望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宁静。
《燕支山消夏作》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些内容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值得人们去品味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