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归瑶岛仙班,春律凄寒过人日;
我到石城凭吊,残阳无语下钟山。
挽沈同芳联
介绍
《挽沈同芳联》是由孟森创作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还蕴含着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与哀悼。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孟森(1868-1937),字莼孙,号心史,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孟森在青年时期受到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启发,但他并未走上传统的科举道路,而是通过游学日本学习法律,并最终选择投身于国家的边务事业中。
创作背景:这副对联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孟森随郑孝胥赴广西参与边务时,目睹了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民族危机,深感责任重大而归国后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中,其对祖国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哀悼之情溢于言表。
内容解析:这副对联分为上联“自敝屣功名而后,娱亲课子,有余味焉,当路礼为罗,惟以文章匡世难;”以及下联“与吾家季孟之间,抗手希踪,由来旧矣,同年君最少,转先蒲柳望秋零。”上联表达了作者从放弃功名利禄开始,转而致力于家庭教养和学术研究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下联则回顾了与故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自己因年事已高而渐感衰老的无奈心情。整副对联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也表达了对友人离世之痛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色:这副对联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它巧妙地使用了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技巧,使得整副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其次,通过对友人生平事迹的描述和对国家现状的感慨,使得整副对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情怀。再次,通过对友人生前成就的回顾和对其身后影响的展望,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
《挽沈同芳联》不仅是一副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的历史画卷。这副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