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庙联

桑柘遍成阴,一月辛勤争献茧;
经纶堪济世,千秋政治仰垂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蚕神庙联》是清代诗人陈奎垣所作的对联,其内容为“桑柘遍成阴,一月辛勤争献茧;经纶堪济世,千秋政治仰垂裳”

陈奎垣的这副对联不仅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内涵受到赞誉,更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通过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副对联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蚕神庙联》的作者陈奎垣,是清代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感悟。陈奎垣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通过对《蚕神庙联》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优美,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启迪心灵,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蚕神庙联》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画卷。上联“桑柘遍成阴,一月辛勤争献茧”描绘了桑树和柘树茂盛的景象,以及人们在一个月里为了生产蚕丝而辛勤劳作的情景。下联“经纶堪济世,千秋政治仰垂裳”则表达了人们凭借治理国家的才能来拯救国家,使得政治昌明,万代敬仰的美好愿望。整副对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期待。

在文化价值方面,《蚕神庙联》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在中国农业社会中,蚕业曾经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因此“一月辛勤争献茧”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下联中的“经纶”一词,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才能或策略,而“垂裳”则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装束,意指官员应该廉洁奉公,为民谋利。这副对联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通过个人的勤奋工作和智慧来改善国家的政治状况,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蚕神庙联》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和表达人文理想的优秀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勤劳工作的赞美以及对治国理念的追求。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这副对联不仅仅是欣赏古典文学的机会,更是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的范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