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转光风。
自三闾去后,九畹滋同。
孤芳肯随荃化,忽讶春容。
莫是独醒良苦,倦行吟、薄酒微中。
幽怀与谁语,写入朱弦,怨曲才终。
湘江天上水,便觉来泪滴,匀染难工。
荷衣憔悴,未应绶带垂红。
回首金阊楼外,记薛家、小妹初逢。
香魂便能返,澹粉轻脂,终恨惺忪。
国香慢 袁寿阶属赋红蕙
介绍
《国香慢·袁寿阶属赋红蕙》是清代文人吴锡麒所作。该诗通过描绘一幅空谷中红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与历史遗韵的深切感受。吴锡麒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将红蕙这一自然物象转化为一种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文学价值方面,这首诗是吴锡麒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对自然美景进行颂扬和反思的典型代表。通过细腻的景物描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百亩荒园,苔藓斑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诗中的“空谷”与“谁经莫釐”不仅点明了地点,更隐喻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体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流转的感慨。此外,诗中提到的“薛家、小妹初逢”和“金阊楼外,记薛家、小妹初逢”,这些情节虽非直接描写红蕙,却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生活的色彩和情感的温度,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红蕙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生活情趣和个人情感。
从诗歌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吴锡麒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诗的前半部分以“空谷苔荒”开篇,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中间通过“叹树来百亩,都染烟霜”转折到红蕙的自然美;后半部分则通过对红蕙的赞美,以及对未来时光易逝的感慨,完成了全诗的抒情主旨。这种布局既符合古典诗歌的结构要求,又能够充分展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审美取向。
从文化背景和时代影响来看,《国香慢·袁寿阶属赋红蕙》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在那个文人墨客普遍崇尚自然、注重内心修养的时代背景下,吴锡麒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感悟和尊重,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吴锡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艺。他善于使用意象和典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比喻,将看似平凡的景物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例如,“谁经莫釐峰下,重访遗香”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美好的短暂性。《国香慢·袁寿阶属赋红蕙》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国香慢·袁寿阶属赋红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