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有纪

华灯弄影,照华堂如水。
罗袜双钩见纤丽。
傍中门低处,半曳霓裳,听佩响,又转曲屏风底。
星桥元不隔,一寸银河,眼底千金露深意。
便算比肩人,香逼春衣,浑未省、众中回避。
也忒倚、娇憨阿娘怜,想全不周防,个侬年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有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下面是对这部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苏轼的诗词作品广泛涉猎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创作背景
  • 《洞仙歌·有纪》的创作背景与五代时期的后蜀君王孟昶及其妃子花蕊夫人的夏夜纳凉有关。根据词前的自序记载,此词是苏轼在47岁时,根据记忆中的老尼讲述的故事以及孟昶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诗句来铺写而成的。
  1. 作品主题
  • 《洞仙歌·冰肌玉骨》通过描绘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妃子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景,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更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和作者惜时的感慨。这首词通过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流逝时间的惋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洞仙歌·有纪》是苏轼以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一个历史故事转化为文学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