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月当头夜,即事感怀

见说当头今夜月,鉴来瘦影都无。
惺忪扶醉下庭除。
霜花欺酒面,寒透镂金襦。
笑问常仪应识我,故吾可似今吾。
仓山风景拟蓬壶。
何当成小谪,无分住仙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月当头夜,即事感怀》是清代诗人袁绶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见说当头今夜月,鉴来瘦影都无。 惺忪扶醉下庭除。
    霜花欺酒面,寒透镂金襦。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临江仙·月当头夜,即事感怀》通过月光的描写,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孤寂的夜晚景象,月光下的景物显得格外清冷。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感慨,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无奈。月亮虽然明亮,但却照不亮心中的寂寞。
  • 艺术特点:这首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对月光的直接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状态,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袁绶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 创作时间:据史料记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作者晚年或失意之时。
  • 时代背景:清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袁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作此诗,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临江仙·月当头夜,即事感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文人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普遍认为,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临江仙·月当头夜,即事感怀》中,“见说当头今夜月,鉴来瘦影都无”一句,运用了意象的对比和反差,通过月光的明亮与影子的消失,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 节奏韵律:诗中每句的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古典诗词的韵律特点。通过重复使用“月”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1. 主题思想
  • 孤独与自省: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孤独感和自我反省。月亮虽然美丽,但并不能驱散内心的寒冷和孤独。这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 时光流逝:诗中“见说当头今夜月,鉴来瘦影都无”一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月亮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深深的思考。
  1. 阅读建议
  • 深入理解: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应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 拓展阅读:推荐读者阅读更多的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如唐诗宋词等,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视野。同时,也可以关注作者袁绶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临江仙·月当头夜,即事感怀》不仅是一首表达孤独和自省情感的古诗,也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