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祭有祠,楚国至今歌善政;
风骚无主,秦淮那可丧斯人。
挽熊学骥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熊学骥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出自《随园诗话》,全句为“生祭有祠,楚国至今歌善政;风骚无主,秦淮那可丧斯人。” 。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清朝著名的文人、诗人。《随园诗话》是他创作的一部诗歌评论集,收录了他对当时许多诗人作品的点评和赏析。这副对联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怀念以及对其政治才能的赞赏。其中,“生祭有祠”指的是为了纪念某位贤臣而建立的祠堂,而“楚国至今歌善政”则意味着该贤臣在楚国的政治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风骚无主”意指失去了这位贤臣后,文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风骚之士。“秦淮那可丧斯人”则可能是指秦淮河(今南京秦淮区)因为失去了这样的人物而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风采。
袁枚通过对联来表达对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国家文化的传承。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袁枚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把握和历史情怀。通过这样的文学形式,袁枚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思想情感,也让后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挽熊学骥联》不仅是袁枚个人的才华和思想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清代文人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对于研究清代文化、文学史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来说,了解这副对联及其创作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挽熊学骥联》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