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民饥

苗将枯槁尽怆遑,力勉饥驱日日忙。
积谷有仓原济急,及时补助莫相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旱民饥》是一首描述古代农民遭受干旱苦难的诗词。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困境和人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下面将对这首诗展开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背景:《夏旱民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其内容所描述的情景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旱灾期间。根据史料记载,这场旱灾影响了多个地区,造成了粮食短缺、民不聊生的局面。
  • 作者背景:关于诗人华岭的具体生平资料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可能生活在元朝或明朝初期。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能创作出反映真实社会问题的作品。
  1. 诗歌原文
  • 原诗内容
    九月庚戌,诏曰:“去夏以岁旱民饥,须遣就食,旧籍杂乱,难可分简,故依局割民,阅户造籍,欲令去留得实,赈贷平均。”然乃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
  • 译文:九月十八日,朝廷发布诏令说:“去年因为干旱和饥荒,需要派人去外地寻找食物,原有的户籍混乱不堪,难以分辨哪些人应该留下,哪些人应该离去。所以依照官府的规定划分人口,查看家庭户口,希望留下的人得到准确的信息,赈济和贷款发放得当。”但从那以后,仍然有饿死在街头的人,没有人来认领他们。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夏旱民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与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府救灾措施的不足。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直白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旱灾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进一步突出了旱灾的严重性。

《夏旱民饥》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