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夷道院对月

托志观群书,意气自跌荡。
弱冠走衣食,出门常挹怏。
心身寄明发,休戚关疴痒。
胡为徒有子,累亲受抑枉。
中宵汗浃背,无以立天壤。
岂能必显扬,学问在勉疆。
读书静怀古,幽斋颇清敞。
独夜有鉴观,片月忽开朗。
光明荡心胸,钟磬散余响。
经义庶剖析,性地待涵养。
床头移短檠,灯落淬吾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希夷道院对月》是清代诗人华亦祥创作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介绍:华亦祥,字缵长,号鹅湖,又称惕中,是清时期的无锡人。他曾经在顺治十六年(1659)的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并在江南地区抗粮案时保护了许多被捕的人。
  • 文学成就: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编修,华亦祥的诗歌创作同样受到后世的推崇,其作品多有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风貌的特点。
  1. 诗歌内容
  • 主题阐释:《希夷道院对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之感。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月夜下的孤独感,以及他对家庭和社会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特别是诗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深度。
  • 意境营造: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构建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意境。月亮的明亮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希夷道院对月》不仅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此诗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依然能从中汲取到人生智慧和情感共鸣。
  1. 影响评价
  • 历代评价:自问世以来,《希夷道院对月》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红楼梦》中亦有引用该诗的句子,显示了其在文学界的广泛影响。
  • 现代解读:在现代社会,人们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不仅因其文学价值而被传颂,更因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引起共鸣。

《希夷道院对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清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现实。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不仅能增进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