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至锡山赠吴伯成明府,再用荔裳、顾庵诸先生原韵

九龙岩畔,翻麦浪、千村花涨。
还更指、远山云起,危楼无恙。
文采肯居吴质后,风流却在樊川上。
倩司勋、司户两行书,看讼庭、帘阁夜香浓,挥毫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 至锡山赠吴伯成明府,再用荔裳、顾庵诸先生原韵》是徐釚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吴伯成的赞赏之情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信息
  • 徐釚的生平与成就:徐釚,字电发,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出生于吴江(今属江苏)的一个家庭,曾担任过监生。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并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试,最终被授予检讨之职。
  • 作品风格:徐釚的词作以婉约见长,其词风细腻柔美,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微妙表达。
  • 代表作品:《南州草堂集》是徐釚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心得。
  1. 词作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词创作于清朝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当时徐釚被召集参与博学鸿词的考试,并最终获得成功。
  • 赠词对象:此词是为吴伯成明府所作的赠答之作,旨在表达对其的敬意和赞美。
  1. 词作内容
  • 描写景色:词中“九龙岩畔,翻麦浪、千村花涨”等句子生动描绘了无锡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人物形象:词中的“文采肯居吴质后,风流却在樊川上”两句,通过比喻,将吴伯成的文才与唐代文学家韦应物的风流才气相提并论,显示出对吴伯成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徐釚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使整首词既具有深刻的意境又不失诗情画意。
  • 结构布局:这首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面。
  1. 历史影响
  • 文化地位:作为清代著名的词人,徐釚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传颂不衰。
  • 传承价值:他的词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清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宝贵资料。

了解徐釚及其作品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还能让人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通过对《满江红》,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颂。

《满江红·至锡山赠吴伯成明府,再用荔裳、顾庵诸先生原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展示了徐釚深邃的文学素养和卓越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