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杂诗

人寿不满百,木寿逾千年。
同生不同植,羡尔完其天。
穆穆嵩阳院,古柏汉所传。
围以四十尺,荫以千亩躔。
干旁列八支,郁郁更芊芊。
中天合九州,此象毋乃全。
既无斧斤伐,亦绝熏香煎。
所以餐霞人,遗世成飞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嵩山杂诗》是清朝王乃徵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描述了游嵩山时的自然景观和感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相关的特点: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王乃征生活在清朝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多涉及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写作动机:《嵩山杂诗》的创作可能源于作者对嵩山这一重要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深厚情感。王乃征通过游历嵩山,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这一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
  1. 诗歌原文
  • 第一首:斗大山城水国同,官衙如艇碧漪中。三更破梦藕花雨,六月生寒杨柳风。
  • 第二首:登高望远意悠悠,云海茫茫接太空。翠峰倒影入江水,白鸟飞翔天际头。
  • 第三首: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历代文人骚客都曾留下赞美嵩山的诗篇。
  • 第四首:紫宫高敞金银阙,黄鹤能通祝史词。百代封文藏玉检,三花晴色映龙墀。
  • 第五首:游嵩山诗十二首,并序·其一]。
  1. 艺术特色
  • 王乃征的作品中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即含蓄、意境深远。通过对嵩山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 诗歌语言精炼而有力,意象丰富,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想象。
  1. 文化意义
  •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嵩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嵩山杂诗》中,王乃征通过自己的诗句向读者展示了嵩山的自然之美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 诗中的“紫宫”、“银阙”等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嵩山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也表达了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
  1. 社会影响
  • 王乃征的《嵩山杂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嵩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这些诗歌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为后人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除了以上关于《嵩山杂诗》的介绍外,还有以下几点补充信息可供参考:

  • 历史价值:嵩山不仅以其秀丽的山水著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而闻名遐迩。从古代帝王到当代文人,无数人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迹。王乃征的《嵩山杂诗》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游览经历,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追求。
  • 美学特征:在王乃征的《嵩山杂诗》中,可以发现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那就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手法不仅让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嵩山杂诗》作为王乃征的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更是一部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