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留别

满溪蘋叶泛新秋,旅客何情傍翠楼。
日落高城归鸟没,树连平野乱云愁。
十年漫寄梁鸿庑,八口思乘范蠡舟。
芦月松风看不足,梦中应作旧时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田留别》是清代诗人徐之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满溪的蘋叶和旅人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之福,字东樵,号南田,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南田留别》全文如下:
满溪蘋叶泛新秋,  
旅客何情傍翠楼。  
日落高城归鸟没,  
树连平野乱云愁。  
十年漫寄梁鸿庑,  
八口思乘范蠡舟。  
芦月松风看不足,  
梦中应作旧时游。  
  1. 诗意解析
  • 满溪蘋叶泛新秋:描述了秋季满溪的蘋叶随风飘散,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蘋叶的泛新秋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转变或是新的开始。
  • 旅客何情傍翠楼:诗人以“旅客”自喻,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四处漂泊的心境。而“傍翠楼”,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翠楼在秋风中显得更加美丽,但也更显寂寥。
  • 日落高城归鸟没:这句诗描绘了日落时分,夕阳西下,归鸟不见的情景。这种景象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也让人不禁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 树连平野乱云愁:描述了连绵起伏的田野上,乱云翻滚的景象。这既表现了自然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不安。
  • 十年漫寄梁鸿庑:这里的“漫寄”表示随意寄居,而“梁鸿庑”则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象征着诗人对于安稳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忍受孤独和漂泊的生活。
  • 八口思乘范蠡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的思念。范蠡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商人,他的智慧和才能被后人传颂。诗人用“八口”指代自己的家庭,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乘范蠡舟”则暗喻了诗人渴望像范蠡一样能够实现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常常使用比兴手法,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满溪蘋叶泛新秋”,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丰富诗歌的内涵。如“日落高城归鸟没”,通过描绘日落时分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音乐美也是《南田留别》的一大特色。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注重音韵的搭配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
  • 《南田留别》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同时,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南田留别》中的许多意象和典故都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例如,“梁鸿庑”是古代的一种房屋结构,象征着家的温馨和安宁;而“范蠡舟”则代表着智慧和远见。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 现代价值与启示
  • 《南田留别》作为一首古典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例如,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庭的重视等都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 通过对《南田留别》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如诗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及他在追求理想和家庭幸福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南田留别》这首清代诗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徐之福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风格,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