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秋闱不赴偶成

冷我名心如死灰,而今无梦到蓬莱。
效颦合被方罗笑,排闷唯寻庄老陪。
负版如虫常已矣,知更似雀欲何哉。
一门差幸余双璧,会踏金鳌背上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子秋闱不赴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朱熹表达了他对于科举制度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淡然态度。

从诗篇的内容来看,朱熹以“冷我名心如死灰”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对功名的淡漠与超脱。接着,“而今无梦到蓬莱”反映了他放弃仕途、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宋代理学中的哲学思想——知命乐天。朱熹通过这首短诗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面对世俗的荣辱得失时,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

从艺术手法上看,朱熹的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结构紧凑,意境深远。他的用词简洁有力,如“效颦合被方罗笑”和“排闷唯寻庄老陪”,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期望与讽刺,还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使诗句充满了深意。此外,朱熹在诗中多次使用对比和转折,如“古今诗词”和“古今人物”,这些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从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来看,《戊子秋闱不赴偶成》不仅是朱熹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士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朱熹的这种超脱态度和哲学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智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朱熹的《戊子秋闱不赴偶成》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和生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朱熹的思想境界,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