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废寺千佛楼作

城东佛楼几年闭,塞径秋榛刺芒利。
飞磷射屋乌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
此闲非墓非战原,岂有厉魄号烦冤。
青狸捧骨夜窥月,日气不到罗神奸。
迎廊一僧病枯瘠,见惯妖踪讶人迹。
老莎出户曲复斜,反锁空堂昼深黑。
楼前惨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
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
竹梢朦胧上无路,疑堕中宵梦游处。
回头不忆隔世来,过眼复恐今生去。
檐牙压肩楼脚摇,惊起穴栋千年鸮。
屏声独立瓦争落,失势一坠魂难招。
原头日落树苍莽,既下心神久恍恍。
林端却顾寺角移,那得腾身立平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废寺千佛楼作》是清代诗人孙星衍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城东佛楼几年闭,塞径秋榛刺芒利。飞燐射屋乌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此閒非墓非战原,岂有厉魄号烦冤。青狸捧骨夜窥月,日气不到罗神奸。”
  • 翻译:“这座城东的佛楼已经有几年关闭不用了,塞路的小径上长满了秋后的野草和荆棘。夜晚飞来的磷火照亮了屋顶的乌鸦在巢中啄食,鬼风带着冷意吹打在断裂的佛塔上。这里并非墓地也不是战争发生的场所,怎么会有厉鬼在夜间哭泣呼救呢?一只青狸抱着白骨在月光下窥视,阳光却无法到达那里,那些邪恶的灵魂在罗神奸中作祟。”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孙星衍生活在清朝中叶,这是一个文治武功都较为发达的时期,但民间传说和神秘事件也时有发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恐惧。
  •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作者游览或探访一座废弃已久的佛塔时,通过对周围环境与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这种超自然现象的不解和困惑。
  1. 艺术特色
  • 意象描绘: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描绘场景,如“秋榛”、“飞燐”等,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象征手法:通过对佛塔被鬼怪骚扰的描写,孙星衍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黑暗面,如腐败、不公正等。
  • 情感表达:诗中的疑问和描述,流露出作者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现实秩序的维护愿望。
  1. 文化意义
  • 历史反映:诗作反映了清朝中叶的社会风貌及民众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 宗教与民俗:诗中提到的佛塔和鬼神等元素,体现了当时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影响。
  1. 思想内容
  • 超自然解释与传统观念:孙星衍通过诗作提出了一些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出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 道德寓意:诗中的鬼神形象可能寓含了某种道德警示,提示人们不应忽视或轻视邪恶的存在。

《登废寺千佛楼作》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想象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性、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