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施鞭策自天全,藉草看云一晌眠。
谁识牧人辛苦意,待他蕃息已经年。
题牧牛图为孙令 作 其二
介绍
题牧牛图为孙令 作 其二’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牧牛人生活状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这首诗的首句“牧童牛背横斜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上,一位牧童正骑着牛悠闲地走着。他的姿势随意自如,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片草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这里的“横斜”二字形象地描绘了牧童轻松自在的状态,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句“短笛横吹隔岸林”,则是对牧童生活的进一步描绘。他吹着短笛,声音穿越树林,与远处的景色相互呼应。这个场景不仅展现了牧童的音乐才华,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这也暗示了牧童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纽带。
第三句“短笛何须怨杨柳”,进一步强调了牧童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他们生活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但他们的心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不需要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或抱怨,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他们的最好的听众。这句诗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醒人们要珍惜与大自然的联系。
第四句“长笛一声何处吹”,则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牧童生活中的另一面。尽管他们与大自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生活中仍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如天气变化、食物短缺等。这些困难往往需要他们去克服并寻找解决之道,这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五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以一个疑问句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困惑的情绪。对于牧童来说,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探索欲望。
‘题牧牛图为孙令 作 其二’通过描绘牧童骑牛、吹笛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通过对牧童生活的描绘和反思,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