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看牡丹

春光浓入野人冢,曳杖闲游日易斜。
满地繁红正零乱,牡丹只放二分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上看牡丹》是清代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湖边欣赏牡丹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逑。他出生于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曾官至山东督粮道。孙星衍少工词章,与同乡洪亮吉、黄仲则齐名。后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必通其义。他的文学作品丰富,有《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等刊行作品。

  2. 诗词原文:《湖上看牡丹》
    春光浓入野人蒙,曳杖闲游日易斜。 满地繁红正零乱,牡丹只放二分花。

  3. 诗词解析

  • 春光浓入野人蒙:这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阳光明媚,给大地带来了温暖和生机。
  • 曳杖闲游日易斜:诗人手持拐杖悠闲地散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太阳也渐渐西斜。
  • 满地繁红正零乱:地面上满是盛开的花朵,色彩斑斓,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 牡丹只放二分花:尽管牡丹园内花开得十分美丽,但诗人却只看到了一半的花朵。这可能是因为其他部分被遮挡或者被忽略,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遗憾或惋惜。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光和牡丹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 语言精炼:诗句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满地繁红正零乱”和“牡丹只放二分花”,既形象又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通过自然景物得以流露,无论是对于春天的喜爱还是对于美景的留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 文化意义
  • 审美价值:这首诗以其精美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特点。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含义深远,对于启发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创作背景:虽然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某个特定的地点创作的。诗人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

  2.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使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春光浓入野人蒙”中的“野人”和“蒙”都带有一种神秘和朦胧的色彩,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 对比手法:通过将牡丹园内的繁花与外界的环境进行对比,突出了牡丹园的美丽和独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手法:诗中牡丹的象征意义可能不仅在于它的美丽,更在于它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寓意。牡丹作为国花,象征着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写,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祝福。
  1. 读者反响:由于这首诗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许多读者都被其深深吸引,许多人在读到“牡丹只放二分花”时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和遗憾之处,引发共鸣。

《湖上看牡丹》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如果你对古典诗词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那么《湖上看牡丹》无疑是你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