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恨都因梦,微凉不解酲。
弱萤栖户动,飞露坠枝明。
帐侧银钩落,檐虚玉马惊。
芳心灰共减,隐几道书横。
寄内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该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桑树叶绿与秋天的柿树叶红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愧疚之感。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是非常重要的。白居易的《寄内》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此时白居易已经结束了其政治生涯,回到了洛阳家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最终得以平反,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不仅对自己的仕途坎坷感到不满,还对于无法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感到内疚。
在欣赏《寄内》这首诗时,人们可以发现诗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表达。首句“谁言寸草心”便透露出诗人对妻子深藏心底的爱和思念。诗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以自然界的变化来比喻夫妻间的感情变迁,春天的花朵与夏日的雨水象征着妻子的美好时光,而秋天的落叶则暗示着妻子离开后的寂寥与等待。此外,“忆昔红颜别泪滋”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离别时刻的不舍与悲伤。诗的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望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感伤。
《寄内》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它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传统礼教的思考和挑战。在唐代,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往往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着辅助的角色。然而,白居易却能突破这一束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平等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寄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佳作。它不仅仅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生活场景,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爱与恨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通过对《寄内》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诗人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