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翠沾衣定几层,好山已是十年登。
嶙峋一片天边石,看尽人间几废兴。
苔壁斜临石径回,万峰俱为一亭开。
春风曾记留佳客,野草香浓如酒杯。
乐事春来未尽删,石门攀尽到松关。
最高亭上闲凝望,一段云归不碍山。
落尽残花春未归,探幽偏喜上崔嵬。
闲云一片穿岩出,吹到峰头作雨飞。
峭石疏林气泬寥,山空时见白云飘。
他时我欲移家住,还种孤松挂酒瓢。
乱草荒垣古祭坛,双松高倚翠微寒。
灵根不与风霜尽,多少行人立马看。
著屐寻秋不欲还,齐山处处得奇观。
涵秋欲问题名处,一片荒榛断础寒。
齐山杂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究《齐山杂咏》的文学魅力
在江南秀丽的山水中,齐山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自唐诗人杜牧登高赋诗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歌赞颂这里的美景。这些作品汇集成了一部名为《齐山诗集》的文集,其中还收录了诸多关于此地的序记。
《齐山杂咏》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对齐山美景的赞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的写照。诗中流露出的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齐山位于池州市贵池市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和包拯的手书“齐山”,以及李白的《秋浦歌》等,都为齐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平天湖、昭明太子钓鱼台和读书台等地标,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自然和文化交融之地。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风貌,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黄宗羲所言,尽管面对贫困与困境,他仍保持着一种坚韧的态度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齐山杂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还能从中感悟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