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等覆盆,在缧绁非其罪也;
言难磨玷,鸣钟鼓愿以洒之。
被诬昭雪后唱戏戏台联
介绍
被诬昭雪后唱戏戏台联是清代诗人倪星垣创作的对联。该对联不仅体现了倪星垣的文学造诣,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民众的情感寄托。
从内容上看,“冤等覆盆,在缧绁非其罪也;言难磨玷,鸣钟鼓愿以洒之”。此句表达了被冤枉的人如同蒙受不公的囚犯,他们应得到公正的审判和释放。而“言难磨玷”,则暗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即使言辞受到诽谤和污蔑,也要像敲击钟鼓一样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法治和个人权利的重视。
从形式上讲,这对联采用了传统的对仗技巧。其中,“冤等覆盆”与“言难磨玷”形成了意义上的对应,前者暗指冤案如同未解之谜,后者强调了言论自由的价值。“在缧绁非其罪也”与“鸣钟鼓愿以洒之”分别通过比喻和象征,展现了法律应当伸张正义、民众需要抒发情感的期待。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整句对联既富有哲理,又具有艺术美感。
从背景上分析,“被诬昭雪后唱戏戏台联”的创作背景是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环境。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倪星垣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公正的追求。通过创作这样的对联,倪星垣不仅展示了自己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联的创作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平、法治精神和个人权利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因此,了解并学习古人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被诬昭雪后唱戏戏台联”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也是研究清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对联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