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徐世光联

一门内难弟难兄,瀛岛遽归真,料应伯氏埙声,咽断津沽丁字水;
七旬馀多才多艺,玉楼今赴召,从此高人韵事,空留书画米家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徐世光联》是清代诗人倪星垣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该文学作品的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历史与文化意义:

  1. 文学风格与主题
  • 倪星垣的《挽徐世光联》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亡者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作品通过对徐世光一生经历的回顾,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宝贵。
  • 在这首诗中,“一门内难弟难兄,瀛岛遽归真”反映了作者对家族成员的深厚情感,同时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哀婉和深沉。
  1. 艺术特色
  • 《挽徐世光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特别是“七旬馀多才多艺,玉楼今赴召,从此高人韵事,空留书画米家船”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徐世光生前的才华,也体现了对其一生的赞美和怀念。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 诗中的用词考究,如“瀛岛”指代蓬莱仙境,暗示徐世光生前的超凡脱俗。而“伯氏埙声”,则可能指的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声音,寓意徐世光生前的音乐才华。这些词汇的选择,都体现了作者对徐世光生平的了解和对其艺术成就的尊重。
  1. 历史与文化意义
  • 《挽徐世光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世界,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此外,《挽徐世光联》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家族和艺术的看法。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美和价值。

《挽徐世光联》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艺术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值得一读再读,更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