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拜先茔还过文溪亭即目

山隈远出又林隈,夕气初浓上慕回。
惟有野棠花较早,垂垂亭外路旁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正拜先茔还过文溪亭即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作,时年苏轼四十六岁。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归家途中写的,反映了他对于生死、名利的超脱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全文如下:

新正拜先茔还过文溪亭即目

元祐二年正月二十日,予出通判吉州,得舆人传告,将卜吉营葬先府君于赣。
余闻之,甚喜。念此一大事,所系非小也,而吾父平生不喜知人之死生、存亡、贫富、贵贱、利害、盛衰、修短为事。独以其道可以传者为有味,故虽遭忧患、穷困、夷狄、寇盗,未尝不以平心静气处之。
今不幸以疾病死,而吾兄子由尚幼,族属多老而无长,是以不得与同享其乐,而为之营葬焉。虽欲从俗厚葬,而力不能及;虽欲从吾父之所谓,然力又不能。
于是决然以一棺一椁,葬我父母于官斜之原。又卜吉营先府君于赣,而吾兄子由来视事于吉。
凡所以奉祭祀、序族谱、存簿书、完丧纪者,则吾兄子由之力也。

盖自吾先府君之没也,吾父既葬之后,居丧三年,未忍一日离寝门之外也。
其后以罪废,屏居黄州、陈州之间,杜门绝迹者几七年矣。
及谪居于儋耳,仅三月,复起大狱,遂与子由别,寓居于戎州,又逾年矣。
今又卜吉营葬于赣,盖再岁矣。
吾父之心如此其安于死亡也!
而吾又何能久居?
然吾亦无悔焉。吾观夫天之道,阴与阳不可常也。
日月星辰皆会而环之,山陵草木皆凑而蔽之。
天之生物无穷,其就趋于尽也无尽。
万物之生,各有所终于其止,而莫不有所止;其生无穷者,亦莫不知止其所自止也。
故君子之仕,有经世之大略者,有治身之深义者,有辞受之节度者,有进退之宜适者。
进不必以功,退不必以罪。
功成而不居,则毁来如潮水之至;退藏而不去,则谤随耳目而交至。
是故进退之际,非特难也,又重难也。
惟君子能之。
吾虽欲进不能,退亦不去,则进退之难可知矣。
然吾岂不知进退之难哉!
吾所以必欲进者,非有慕于功名爵禄之说也,将以辅吾兄子由也。
使吾兄弟二人者相视如左右手,则天下之祸败可立待而定矣。
吾所以必欲退者,盖以吾兄弟之相视如左右手者,天下一家也,安得复有骨肉相攻之事哉?
虽然,吾固知进退之不可易也。
昔者孔子之仕也,三仕而孤、三见反、不得合诸侯。
知其不可者,乃可以为圣。
孟子之言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也。
吾虽不及孔子、孟轲之徒,然犹知止于礼之义也。
故自吾先府君之没也,吾父既没后,吾兄弟相视于无一字,吾不知其所哭也。
然吾知其必有所哭者矣。
吾观夫天之生物也,物有所成而有所亏,月有盈而就有亏,日有升而就有降。
天之生物无穷,其所就无穷者,亦莫不知所以无穷者之所自无穷也。
今吾兄弟者,皆非有本于天而生于万物者也,其相视于无一字者,岂独吾兄弟哉!
且吾观夫天地之无穷也,知吾父子之无穷也;
吾观夫古今之变灭也,知吾兄弟之分移也;
吾观夫死生之分也,知吾父子之终始也;
吾观夫存亡之分也,知吾兄弟之分高下也;
吾观夫成败之分也,知吾父子之贤愚也;
吾观夫治乱之分也,知吾兄弟之分逆顺也;
吾观夫安危之分也,知吾父子之分向背也;
吾观夫利害之分也,知吾兄弟之分取与也;
吾观夫盛衰之分也,知吾父子之分休戚也。
是故吾不敢一日忘吾父之心也,则亦不暇一日废吾兄弟之分也。
虽然,吾又何敢自比于圣人?
圣人之于事也,盖以难继易、以逸击劳耳矣。
今吾兄弟之情则不然。
吾尝求所以自处而不能,求所以养子由而不能。
今又卜吉营葬于赣,则又失吾所以养子由者矣。
然吾又何敢自比于圣人!
虽然,吾亦知进退之不可易也。
昔者孔子既没以后,弟子之闻圣人之道者相望于道路。
今吾兄弟之相视于无一字者,亦何以异于是哉?
吾又何敢自比于孔氏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