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糖

糖霜出鼎当琼英,税敛重重百倍盈。
悔杀伞山邹佛子,竟熬甘汁误苍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糖》是一部清代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洪繻。以下是关于这部作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作者洪繻,字月樵,是台湾沦日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他原籍福建南安,后定居于台湾鹿港,其先人至忠公流寓至此。少年时习举业,光绪年间中案首入泮,但因甲午战争失利,未能中进士。战后,他决意不再仕进,致力于诗古文辞的创作。
  2. 文学价值:《咏糖》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作者个人情感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3. 文学形式:在体裁上,《咏糖》属于古典诗歌的一种,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力度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种形式使得作品既便于朗诵,又能够深刻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 社会背景:清朝末年,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民族危机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咏糖》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忧虑。

《咏糖》不仅是清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更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文献。通过了解这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