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二十首 其十

束发事结交,相知本难得。
驰驱三十载,已寡素心客。
稍能知大义,半死刀剑侧。
精魂归大漠,时向梦中识。
昨得插羽书,忧仍在西北。
沉酣非我志,藉以遣晨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成二十首 其十》是明朝文学家王世贞的作品。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是明代著名的文史学者和诗人。《偶成二十首 其十》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一首,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王世贞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文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王世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
    少年谤法晚护法,抨鲁公少温公。僧雏两耳掩欲尽,未必西天耳尽聋。

  2. 诗意解析

  • 少年与晚辈的不同态度:诗的前两句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对于法律的不同看法。少年时期可能更激进,而晚辈则更为保守或温和。王世贞在这里展示了一种对时代变迁中人物性格转变的观察。
  • 对僧人的态度:第三句“僧雏两耳掩欲尽”意味着僧人试图遮掩自己的意图,表现出一种谨慎或隐藏的状态。这也可能反映出诗人对某种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的描绘。
  • 宗教的包容性:“未必西天耳尽聋”可能暗指无论在何种宗教背景下,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权利,即使他们的声音并不容易被外界所听见。这也反映了王世贞对于多元文化和社会包容性的肯定。
  1. 艺术特色
  • 对比与对照: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群态度的对比,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使得诗歌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 象征与隐喻:诗歌中的“少年”“晚辈”“僧雏”等角色,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人物,它们往往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角色,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度。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偶成二十首 其十》是王世贞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其他作品如《洪北江诗文集》等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世贞的《偶成二十首 其十》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古典诗词的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以及文人对于时代的反应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