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应宸太守洞庭泛月卷子 其一

修月八千户,常居天上头。
钓湖三万䑹,亦趁水东流。
我觉飞仙好,时陪帝子游。
宵凉亦何事,啸起岳阳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王应宸太守洞庭泛月卷子其一》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以及作者内心的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题目解读
  • “洞庭”指的是中国湖南省北部的大湖,因其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 “泛月”可能指的是在洞庭湖上泛舟时观赏月亮的景象。
  • “太守”通常指的是地方行政长官,但在此诗中,它可能是对王应宸这位地方官员的尊称。
  • “洞庭泛月卷子其一”表明这是一卷关于洞庭湖泛月活动的诗歌作品的第一首。
  1. 诗歌内容
  • 第一句“洞庭西望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西望岳阳楼的情景,岳阳楼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建筑,位于湖南岳阳市。
  • 第二句“欲济无船不渡江”,表达了诗人想要前往洞庭湖却因缺乏船只而无法渡过长江的愿望。
  • 第三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暗示无论何处都能看到明亮的月光,强调了洞庭湖上泛月的普遍景象。
  • 第四句“夜深客梦越天寒”,描述了夜晚时分客人在梦中穿越天空,感受到寒冷。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远方或家乡的思念。
  • 第五句“老去凭谁说”,表达了诗人年老时无人能说清他的遭遇和经历。
  • 第六句“自是不归归便得”,表明诗人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无需依赖他人,即使不归乡也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 第七句“梦中常常下朝晚”,可能指的是诗人在梦中常常梦到自己参加朝廷的政务活动。
  • 第八句“觉来幽梦忽还乡”,表达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梦境回到故乡的感觉,可能意味着诗人在梦中重温了过去的记忆或情感,醒来后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
  • 第九句“乡泪客中易成血”,暗示了即使在客居他乡时,乡愁使得泪水容易变成鲜血,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 第十句“谁听一片宋玉声”,表示没有听众愿意聆听像宋玉那样的悲歌,反映了诗人对于不被理解或赏识的情感。
  • 第十一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表达了湘江对人的情感无动于衷,就像吊唁者不知道死者的痛苦一样,暗示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哀怨。
  • 第十二句“君山无限云木青”,描绘了君山的云和树木颜色如青色般美丽,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宁静或理想。
  • 最后一联“试问闲情向谁说”,可能是在询问那些懂得欣赏和理解自己内心情感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找到共鸣者的渴望。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运用了对比(如“夜深”、“觉来”)和象征手法(如“湘水”、“君山”)。
  • 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家乡、友情和理想的向往。
  •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体验,表达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