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谒祖墓四首 其一

五世还支子,全家问悯孙。
野花生墓阙,古柏及祠门。
朴塞吾宁忝,渊源系觉尊。
所亲欣絮语,灯火入前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洪源谒祖墓四首 其一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家族观念和历史责任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作品:

  1. 作者简介
  • 洪源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在嘉庆年间因上书言事而免死戍边,次年诏释还,居家十年而卒。
  1. 诗作原文
    五世还支子,全家问悯孙。
    野花生墓阙,古柏及祠门。
    朴塞吾宁忝,渊源系觉尊。
    所亲欣絮语,灯火入前村。

  2. 诗歌内容详解

  • 五世还支子:表达了家族五代的延续,强调了血脉的传承与重要性。
  • 全家问悯孙:描述了家人对孙子的关心,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责任。
  • 野花生墓阙:描绘了野花生长在墓地的场景,可能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
  • 古柏及祠门:古柏和祠门作为历史遗迹的象征,代表了对先祖的纪念和敬仰。
  • 朴塞吾宁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地位的谦虚,认为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荣耀。
  • 渊源系觉尊:强调家族的根源和对祖先的尊重。
  • 所亲欣絮语:描述了亲人之间温馨的话语交流,体现了家庭和睦的氛围。
  • 灯火入前村: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可能是对家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道德价值观以及历史使命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