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祀陶小集

良夜香灯绕碧空,一堂静穆祀陶公。
折腰羞作风尘吏,低首甘为草野翁。
晋代衣冠劳想像,后人吟咏总尊崇。
黄花影瘦标奇格,似与先生声叹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八日祀陶小集》是清代诗人柯鸿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个层面:

  1. 作品原文:良夜香灯绕碧空,一堂静穆祀陶公。折腰羞作风尘吏,低首甘为草野翁。晋代衣冠劳想像,后人吟咏总尊崇。

  2. 创作背景:柯鸿年生活在清末民初,他的创作多受时代影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遭遇及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共鸣有关。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隐居田园的生活态度和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给柯鸿年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3. 艺术特色: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柯鸿年的《九月十八日祀陶小集》在艺术表现上展现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诗中“折腰羞作风尘吏,低首甘为草野翁”等句子,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4. 文化价值:《九月十八日祀陶小集》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段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同时,它也为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九月十八日祀陶小集》不仅是一首表达了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敬仰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诗歌,它还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