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群鹊

朝查查,暮嚄嚄,鹊声喜乌声恶。
儿童打乌不打鹊,道是纥干生处乐。
维南两鹊鸷不仁,占巢高树旁无邻。
有如鹰化为鸠眼未化,以猛济贪四顾图并吞。
每当下食群退避,六国何敢争疆秦。
我欲驱使去,举火兼巢焚。
一回一叹还逡巡,天生万物何物无败群。
吁嗟乎,天生万物何物无败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败群鹊》是诗人查慎行创作于清朝的一首诗。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鸟类的生活状态,并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思考。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查慎行(约1650-1727),号悔余、他山、初白,浙江海宁人。他的家族在明代颇有影响力,但查慎行本人则主要受到清代文化的影响。查慎行少时接受黄宗羲的学问,精研《易经》,工于诗词。他在康熙年间考取功名,后成为翰林院编修,并在晚年选择隐居林下。
  2. 诗歌形式:《败群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其结构严谨,节奏明快,语言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诗中通过对鸟儿行为的细致刻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3. 诗意解析:诗歌的前两句“朝查查,暮𩟟𩟟,鹊声喜乌声恶”,通过对比描述鸟类早晨的活跃和夜晚的安静,以及它们对不同声音的偏好,展现了鸟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三句“儿童打乌不打鹊,道是纥干生处乐”,通过儿童的行为展示了鸟类与人类关系的微妙变化,同时也揭示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深远影响。
  4. 艺术特色:整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诗人利用日常的鸟类行为作为载体,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
  5. 文化价值:《败群鹊》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描写,更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和人文思想。

对于读者而言,了解《败群鹊》不仅能增进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还能激发对自然和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