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吟效香山体

聩者视惟明,盲者听必聪。
两官互为用,缺陷相弥缝。
今我殊不然,眼暗耳复聋。
无闻亦无见,兀坐成痴翁。
逝将塞其兑,母剿说雷同。
作诗以自箴,庶免尚口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兀坐唫效香山体》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后改名夏重,号他山、查田。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晚年筑初白庵而居,因号初白。
  • 作品来源:《兀坐唫效香山体》可能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诗句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 时代影响:查慎行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创作出了这首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探索精神。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查慎行的诗歌多以简练著称,其诗《兀坐唫效香山体》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言简意赅”的艺术风格。
  •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对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写,构建了一个寂静而又充满哲思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一种超脱物外的宁静。
  • 情感表达:虽然查慎行本人视力不佳,但他的诗作却展现了一种超越身体局限的精神境界,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文化意义
  • 文人雅集:查慎行的这首诗可能是在文人雅集中所作,反映了当时的文人聚会活动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 思想价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查慎行的诗作传递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 历史影响:查慎行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查慎行的《兀坐唫效香山体》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