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

不尽兴亡恨,浮图试一登。
孤高真得势,陡起绝无凭。
法转风轮翅,光摇火树灯。
地维标宝刹,天阙界金绳。
碧落开千里,丹梯转百层。
规模他日壮,感慨至今仍。
祸自归藩启,兵从靖难称。
比戈残骨肉,问罪假疑丞。
衮冕俄行逊,戎衣遂谒陵。
朝家同再造,国事异中兴。
此举无名极,当时负愧曾。
两京雄岳峙,一塔镇觚棱。
铢两材俱称,纤毫辨欲矜。
琉璃纷绀碧,栏楯落鲜澄。
事本夸馀力,基犹念丕承。
监宫留太子,给俸滥千僧。
原庙衣冠冷,丰宫献卜增。
侈心崇梵竺,神道托高曾。
世往疑经劫,人来乍得朋。
云烟争变幻,日月几升縆。
绝顶盘旋上,虚窗偪仄凭。
近身栖怖鸽,侧背蹑飞鹏。
胜境才何有,高歌气或腾。
钟山青入望,相对故崚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不仅是对南京城景的描绘,更是对历史兴亡感慨的抒发。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查慎行(1650年—1727年),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其诗作广泛涉及山水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等题材,其中尤以描写自然景色见长。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美,体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查慎行登上金陵(今南京)报恩寺塔,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2.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陵报恩寺塔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悟。诗句“不尽兴亡恨,浮图试一登”开篇即点明主题,反映了诗人面对古城楼时所引发的深层情感和思考。整首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将塔与天地、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宏大而深邃的艺术画面。

  3.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不仅是查慎行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清代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诗通过对金陵古建筑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诗歌风貌的视角,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受到赞誉,更因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查慎行的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诗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