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高斋别几春,小池佳树碧添鳞。
两湖地主怜君在,三月莺花笑客频。
梦里何曾忘对榻,画中只合著闲人。
倦游莫讶归心切,知己无如稚子真。
重过听莺斋与徐淮江话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听莺斋与徐淮江话旧》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七绝,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回忆和怀念。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查慎行奉旨入武英殿书局编纂《佩文韵府》,后因病乞归,终老林下。
查慎行是清代浙江海宁人,字悔余,初名嗣琏,后来改名为夏重,号他山,晚年筑初白庵而居,自号初白。他的诗才闻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考中乡试,四十一年(1702年)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然而,查慎行最终选择辞官归隐,专心于诗歌创作。
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与友人的重逢情景。首句“风雨高斋别几春”,描绘了两人分别已久,再次相聚时的感慨;“小池佳树碧添鳞”,表现了环境的优美和季节的变化给这次重逢带来的愉悦心情。第三句“两湖地主怜君在”,可能指的是友人徐淮江对查慎行的特殊关怀与怜惜;最后两句“三月莺花笑客频”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生机与欢乐,使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都体现了查慎行的文学造诣,以及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查慎行的其他诗作也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题,反映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考。
《重过听莺斋与徐淮江话旧》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释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更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