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旃罢官入都索赠行之句

八年远宦阻回车,万里高堂怅倚庐。
归路巳迟鸿雁后,逢人犹说乱离初。
兰成恨满江南赋,孝穆情真仆射书。
此去朝家崇吏事,崔瞻蕴藉比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慎旃罢官入都索赠行之句是一首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古诗。这首诗作于高慎旃被罢官后,他前往京城索要赠送之时。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意义:

  1. 诗歌原文解读
  • 八年远宦阻回车:此句描绘了高慎旃远离家乡,长期为官在外的境况。其中“八年”暗示了他长达数年之久的仕途生涯,而“远宦”则突出了他远离故土、孤身一人的状态。”阻回车”可能意味着他在官场上遭遇挫折,不得不放弃返回的机会。
  • 万里高堂怅倚庐:这里的“万里”指的是遥远的距离和空间上的隔离,而“高堂”则代表了家乡或亲人所在之处。高慎旃因公离乡,心中难免惆怅,无法直接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只能倚靠在高高的屋檐下,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仕途不顺带来的心理落差。
  • 归路已迟鸿雁后:这句诗描绘了高慎旃回到故乡时,发现家中的鸿雁已经南飞,错过了与家人相见的最佳时机。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逄人犹说乱离初:这里“逄人”指的是途中遇见的人,“乱离初”则指的是国家动乱、社会不安的初期阶段。高慎旃在旅途中遇到的人还在谈论着战乱时期的艰难岁月,突显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他个人所承受的政治压力。
  • 兰成恨满江南赋,孝穆情真仆射书:最后两句通过引用《兰成赋》中的怨恨情绪和《孝穆赋》中的真挚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
  1. 历史背景介绍
  • 清代政治环境:清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封建王朝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官员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前往京城寻求政治出路或接受新的任务。这种情形在高慎旃身上得到了体现。
  • 官场失意人物:高慎旃作为一位被罢官的官员,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折。从“八年远宦”可以看出,其官职升迁之路并不顺遂,多次遭遇挫败,最终被迫离开原本的工作单位。这样的经历让他在京城索赠时更加感慨万千。
  • 文化背景的影响:古代文学中,诗歌常被用来寄托个人的情感和志向。《高慎旃罢官入都索赠行之句》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1. 诗歌主题分析
  • 家国情怀:诗中“万里高堂怅倚庐”和“归路已迟鸿雁后”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之情,尤其是当国家处于动荡不安时期,诗人更加渴望回归故土,为国为民贡献力量。
  • 政治理想与挫折:“八年远宦阻回车”和“逢人犹说乱离初”,揭示了诗人在仕途上的种种挑战和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尽管诗人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在诗中得到深刻的表达。
  1. 艺术手法探讨
  • 比兴手法运用:在这首诗中,“八年远宦阻回车”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用“回车”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的挫折和困境,而“万里高堂怅倚庐”则通过描绘自己无法回家的情景,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此外,“兰成恨满江南赋”中的“兰成”可能指代诗人自己,而“江南赋”则可能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 意象选择与营造氛围: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选择了“鸿雁”、“归来”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富有象征意义,还能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在诗的前半部分,“鸿雁”象征着离别和等待;而在诗的后半部分,“归来”则传达了对家的渴望和对过去的怀念。
  1. 诗歌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且含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历史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清代官场的真实面貌以及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它不仅是诗人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

高慎旃罢官入都索赠行之句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古典诗词,更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