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多于发,消闲事事宜。
花宁烦助长,杖或借扶羸。
兴到三杯酒,吟成五字诗。
偶然来熟客,亦复著饶棋。
戏答周柯云即以来诗中勤羸穷高四字为韵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答周柯云即以来诗中勤羸穷高四字为韵 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篇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春,时在徐州。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与好友柯崇一同游览金山寺,两人因对佛理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分歧。苏轼认为“贫贱忧戚,皆佛所谓地狱”,柯崇则认为“富贵荣华,即是菩提”。为了解决这场争论,苏轼写下了这首诗,以“戏答”的方式展开讨论。
诗的原文如下:
戏答周柯云即以来诗中勤赢穷高四字为韵 其二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须计较前后汉,生不逢尧也是囚。
书剑飘零关塞远,田园寥落栋宇秋。
百年未有三千里,五日曾经万里游。
我亦倦游思老矣,君行又及湖湘头。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命运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得失荣枯的深刻思考。诗中的“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即人生在世,只要能够识字并记住一些基本的道理,就不必过于担忧和纠结于个人的得失荣枯。然而,诗人也意识到人生的苦乐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如“何须计较前后汉,生不逢尧也是囚。”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或他所处的环境。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