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华明 倚箫人去,寂院秋深,借子东梦里歌头,一抒离怨。

绿晕花衫香雾摺。闹春灯蝴蝶。
背坐筝床遮画箑。羞醉袖、红生靥。
梦底云山竟千迭。漫算心堪接。
雁外西风吹残叶。吹不转、桃花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桂华明·倚箫人去,寂院秋深,借子东梦里歌头,一抒离怨》是清代诗人姚燮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姚燮(1805年—1864年),字梅伯,号复庄,浙江镇海人,晚清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后因战乱流离失所,晚年归隐乡间,致力于文学创作。姚燮的诗歌多表达其对国破家亡的哀愁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生平经历:姚燮的生活充满了动荡与变迁,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清朝中后期的多次政治和社会动荡。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使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色彩。
  • 文学成就:尽管身处乱世,但姚燮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深沉的情感。他对古典诗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都显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他的许多诗篇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1. 作品原文
  • 诗意描述:《桂华明·倚箫人去,寂院秋深,借子东梦里歌头,一抒离怨》,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夜,一位文人倚坐于筝前,窗外蝴蝶飞舞,室内香雾缭绕,红衣女子醉笑,桃花楫随风轻转。整首诗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离别之苦的内心体验。
  • 语言特点:姚燮的诗歌语言典雅而富有音乐性,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深远的意境。在这首诗中,“绿晕花衫”、“闹春灯蝴蝶”等意象,既展现了秋天的色彩,又传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艺术特色:姚燮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简洁而含蓄,避免直白的陈述,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来传达情感。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哲理意义。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桂华明·倚箫人去,寂院秋深,借子东梦里歌头,一抒离怨》中,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传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隐喻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 意境营造:姚燮善于在诗中营造空灵、梦幻般的意境,如“梦底云山竟千迭”,这不仅是对现实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一种感慨。
  • 文化意蕴:作为清末民初的诗人,姚燮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记录和思考。

《桂华明·倚箫人去,寂院秋深,借子东梦里歌头,一抒离怨》不仅是姚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