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静 五更发京口至瓜洲作

贴梦芳洲思撷杜。
又匆匆、挂帆东溯。
微微风色,蒙蒙潮气,弄萧萧江树。
递过碧天声,杂城笛、山钟津鼓。
烟明柳渚,月斜柁楼,谁怜我、此时绪。
宿酒醒,残烛炷。
凭红舷、薄襟愁露。
萍鸥忽泛,林鸦渐语,更云鸿遥度。
玉蕊已无亭,萧梁客、飘零何处。
平峦一剪,残星几点,隋堤去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江静 五更发京口至瓜洲作’是清朝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姚燮(1805—1864),字梅伯,一作某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姚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绘画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多变,早年疏秀婉丽,晚则转为清苍老健。他的诗歌气骨雄健,思力沉着,有鞭风叱霆之气,而用遏抑掩蔽之法,生峭幽异,包罗万象,迥绝流辈。姚燮的生平和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
    贴梦芳洲思撷杜。
    又匆匆挂帆东溯。
    微微风色,濛濛潮气,弄萧萧江树。
    递过碧天声,杂城笛、山钟津鼓。
    烟明柳渚,月斜柁楼,谁怜我、此时绪。
    宿酒醒,残烛炷。
    凭红舷、薄襟愁露。
    萍鸥忽泛,林鸦渐语,更云鸿遥度。
    玉蕊已无亭,萧梁客、飘零何处。
    平峦一剪,残星几点,隋堤去路。
  • 翻译
    思念着在梦中被风吹拂的芳洲,想要采摘那如梦般美丽的杜若。但转眼间,船已经匆忙地挂起帆,向东驶去。微风带着轻拂的气息,潮水带着朦胧的感觉,轻轻地摇曳着江边的树木。从碧蓝的天空传来声音,伴随着城中的笛声、山中的钟声和港口上的渔鼓声。烟雾笼罩下的柳渚显得格外清晰,月亮倾斜在舵楼上,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此刻的愁绪。酒醒了之后,只剩下残烛在燃烧。倚靠在红色的船舷上,薄衣的衣裳在月光下显得有些冷清,仿佛能感到忧愁在凝结。忽然间,看到水中的鸥鸟飞起,岸边的乌鸦开始鸣叫,天空中飞翔的大雁似乎也在遥远的地方呼唤着。荷花早已凋零,曾经辉煌的亭台也已不在;那些曾经陪伴萧梁之客飘零的地方,如今又是什么地方?只有远处连绵的山峰如同剪刀一样裁剪着天空,几颗残存的星星点缀在夜空之中,隋堤的道路延伸而去。
  1. 诗意赏析
  •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绪。微风、潮水、江树等元素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气息。同时,这些元素也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意象丰富:诗中的许多意象都非常鲜明且富有象征意义。例如,“玉蕊”可能指的是某种美好的事物或境界,而“萧梁客”则可能是一个具有某种身份或地位的人物。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
  • 抒情手法独特: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例如,“谁怜我、此时绪”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无奈和哀伤。这种抒情方式使得诗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1. 创作背景:姚燮的这首诗创作于清代道光年间,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文化事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姚燮以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生活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姚燮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湘江静·五更发京口至瓜洲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要关注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质,还需要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