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 乌篷船

曹娥东去,荡弯环百里,越江如镜。
风好宜帆风定纤,触荻乍闻笭箵。
蠡口停沽,溪头看浣,逼袖春波冷。
苎萝天末,晚山送到眉影。
还爱娇小鱼娃,柁楼罢饭,照水斜兜鬓。
采采菱花新水调,我已年来惯听。
桨碧拖烟,舷红扣月,客梦浮能稳。
西陵树色,雁边渐渐移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壶中天·乌篷船》是一首由姚燮创作的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概述
  • 作者简介: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等,浙江镇海人,清代文学家。其诗气骨雄健,思力沉着,词风早年疏秀婉丽,晚则转为清苍老健。精绘事,擅画梅。
  • 作品原文:《壶中天·乌篷船》全文如下:曹娥东去,荡弯环百里,越江如镜。风好宜帆风定纤,触荻乍闻笭箵。蠡口停沽,溪头看浣,逼袖春波冷。苎萝天末,晚山送到眉影。还爱娇小鱼娃,柁楼罢饭,照水斜兜鬓。采采菱花新水调,我已年来惯听。桨碧拖烟,舷红扣月,客梦浮能稳。西陵树色,雁边渐渐移近。
  1. 作品鉴赏
  • 语言风格:姚燮的词作语言风格多变。早期作品如《壶中天·乌篷船》中的“曹娥东去,荡弯环百里,越江如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象,语言清新脱俗。
  • 情感表达:姚燮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壶中天·乌篷船》中,他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1. 背景影响
  • 创作背景:姚燮的《壶中天·乌篷船》创作于清朝晚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姚燮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他的词作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1. 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姚燮的词作为后世研究清代文人诗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本材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同时,通过对姚燮词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

《壶中天·乌篷船》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作品。通过对姚燮及其词作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