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倚阑令 秋深木落看天际群山仿净明子法

风颾瑟,叶凋零。
总关情。
我是江潭憔悴客,庾兰成。
年来听厌秋声。
寻山向、流水空亭。
无雁无云天一碧,晚来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愁倚阑令》是明代文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深秋季节的景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中的“愁倚阑令”直接点明了主题。这里,“愁”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哀怨,还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末时期,国家动荡、社会不安,使得许多文人心中充满了忧愁。而“倚阑令”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黄昏时分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的情景,这种孤独与无助的情绪与“愁”相映成趣,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诗中的“秋深木落看天际群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画面。秋天来临,树叶飘落,大地一片萧瑟,诗人站在栏杆旁,目光远眺,只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格外壮观。这里的“秋深”不仅指季节的转换,更象征着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思考;“木落”则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隐喻着诗人心中的失落与无奈。而“天际群山”则进一步扩展了诗歌的视野,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宏大而深邃。

诗中的“仿净明子法”则是对诗人创作风格的总结。这里的“仿净明子法”并非指某种特定的技法或风格,而是对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的描述。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巧妙地融入诗中,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愁倚阑令》这首诗通过对“愁”字的巧妙运用、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位文人在动荡时代的心路历程。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