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意十六章 其六

布衣扬清风,八座讵云尊?
骑牛寻绮角,不入高戟门。
赪梧宅神鷟,蚁命自宜裈。
六极天幕张,戴之同牢盆。
华色有雕散,灵息兹永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意十六章其六》是清朝姚燮的作品。在探讨这一文学作品之前,了解其作者、作品背景、原文及翻译等方面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生平:姚燮(1805年—1864年),字梅伯,号石甫,又号复庄,浙江慈溪人,晚清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一生仕途不顺,以布衣终老。
  • 创作特点:姚燮的诗词多抒发个人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他在艺术上追求自然朴素的风格,与同代的袁枚、赵翼并称为“清诗三大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述意十六章·其六》创作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环境。
  • 社会环境: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国势日衰,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姚燮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 原文翻译
  • 原文节选:手撚寸缕红,往缚天门狮。虽在脱襁儿,亦能辨其痴。病龙不作霖,死豹空留皮。五味谓可调,习庖从姏㜎。恒谋寡良策,吾还问诸蓍。
  • 译文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着人生的哲理。首句用“手撚寸缕红”比喻人生如丝线般纤细而易断,暗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接着通过描述天门狮的形象,暗喻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和对知识寻求的态度。
  1. 赏析评析
  • 思想内涵: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艺术特色:姚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 版本注释
  • 注释说明:关于《述意十六章·其六》的版本注释较多,不同的注释本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阅读时应注意选择权威且符合文本原意的版本。
  • 注音版示例:手撚寸缕红,往缚天门狮。虽在脱襁儿,亦能辨其痴。病龙不作霖,死豹空留皮。五味谓可调,习庖从姏㜎。恒谋寡良策,吾还问诸蓍。

《述意十六章其六》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忧虑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