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不成怨,烟苔作翠衣。
露边魂气怯,天外月痕低。
未忍残篝照,何来冷蝶飞?
嗟渠蓬首妇,芳序感乖违。
墙根秋海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墙根秋海棠》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含义:
作者简介: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是清朝浙江镇海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涉猎经史百家、道藏、释典等多种学问。他的诗词和骈体文在当时都颇有影响力,尤其是他对戏曲的研究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诗歌原文与翻译: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遭遇的沉思。“憔悴不成怨,烟苔作翠衣。”描绘了一幅秋天植物因雨露而显得更加鲜活的画面。“未忍残篝照,何来冷蝶飞?”则反映了一种无法逃避现实、只能面对孤独的心境。
文学背景:《墙根秋海棠》的创作背景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姚燮作为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可能蕴含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艺术特色:《墙根秋海棠》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在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姚燮不仅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传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感体验。诗中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墙根秋海棠》作为姚燮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它不仅展现了姚燮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体的情感世界。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