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缃桃底,金鱼未锁门。
雪肤融月气,水盼缭花痕。
镇怯犀株小,吹香麝语温。
静防鹦鹉觉,立露过黄昏。
溯春词六章 其一
介绍
《溯春词六章 其一》是清代文学家姚燮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将深入探讨其作品的内容与特点:
诗歌原文:
一树缃桃底,金鱼未锁门。
雪肤融月气,水盼缭花痕。
镇怯犀株小,吹香麝语温。
静防鹦鹉觉,立露过黄昏。诗歌背景:
《溯春词六章 其一》创作于清道光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文学艺术也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姚燮作为晚清时期的文学家、画家,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创作涉及经史、地理、释道等多个领域,尤善人物画和梅花,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著作传世。诗歌赏析:
从这首诗中,可以窥见姚燮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独特感知。诗中“一树缃桃底”描绘了春天里桃花盛开的景象,色彩斑斓而又生机勃勃;而“金鱼未锁门”则透露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气息,金鱼池边的悠闲生活仿佛与世隔绝。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人还用“雪肤融月气”形容花瓣在月光下的晶莹剔透,以及“水盼缭花痕”,形象地描绘了花瓣上露珠的圆润光泽,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灵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文化意义:
姚燮的这首《溯春词六章 其一》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展现了他们对古典美学的理解和追求。
《溯春词六章 其一》是姚燮以诗歌形式对春天美景的深情吟咏。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折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