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昭庆寺

山雨作秋气,虚堂生暮凉。
檐竹静摇翠,水花微有香。
心随云共定,机与鹭相忘。
坐久闻清磬,疏灯寂夜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昭庆寺》是清朝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昭庆寺的自然景观和宁静氛围,传达出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等,浙江镇海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不仅在诗词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还擅长绘画和篆刻。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诗歌原文
    山雨作秋气,虚堂生暮凉。檐竹静摇翠,水花微有香。心随云共定,机与鹭相忘。坐久闻清磬,疏灯寂夜光。
  3. 诗歌鉴赏:姚燮的这首《宿昭庆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昭庆寺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联“山雨作秋气,虚堂生暮凉”通过对秋雨、秋风、夕阳等元素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深秋夜晚的宁静氛围。颔联“檐竹静摇翠,水花微有香”则进一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内外的美丽景色。颈联“心随云共定,机与鹭相忘”表达了诗人心境的超然和对自然的敬畏。尾联“坐久闻清磬,疏灯寂夜光”则以清磬声和孤灯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温馨的氛围。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4. 创作背景:姚燮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昭庆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鸦片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姚燮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深感痛心。因此,他在这首诗中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宿昭庆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姚燮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喜欢诗歌和传统文化的朋友们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享受文学的美,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