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苦弗见,安敢轻为言。
大哉天地化,示人初不烦。
物表时一遇,忽又汨其源。
孤生千载后,属念祇弗喧。
客从茅山来,教我默自存。
服气至万息,顾见天地根。
多谢丈人意,求生固有门。
謷乎游恣睢,何为畜于樊。
夏昼斋居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昼斋居三首·其二》是清朝文人姚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哲理思考,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
姚鼐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己斋居静思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望道苦弗见,安敢轻为言”反映了作者对于真理探索的不懈追求和谦逊态度。同时,“大哉天地化,示人初不烦”则揭示了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自然而然,以及作者由此领悟到的生命哲学。通过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思考,诗人试图揭示更深层次的道理,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如庄子、老子等都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姚鼐的《夏昼斋居三首·其二》运用了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孤生千载后,属念祇弗諠”中的“孤生”象征着个体生命的孤独与伟大,而“属念”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这种伟大生命形态的深切怀念和敬仰。这样的表达不仅富有诗意,也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哲理性与人文关怀。
姚鼐的这部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在清代文人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成为一种普遍的学术活动,这种风气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尤为盛行。姚鼐的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映射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和谐、宇宙秩序的认识与探索。
《夏昼斋居三首·其二》不仅是姚鼐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启迪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及宇宙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