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贤遗故迹,乃在岭南山。
海上流云气,冥蒙石壁闲。
披榛逢节使,摹石载舟还。
远兴高斋对,犹令客动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宋贤遗故迹,乃在岭南山。
海上流云气,冥蒙石壁闲。
披榛逢节使,摹石载舟还。
远兴高斋对,犹令客动颜。
《翁学士苏米斋》是清代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桐城(今属安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在学术上,姚鼐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并重的文学观念,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这首诗《翁学士苏米斋》描绘了岭南山的美景,海上流云与石壁相映成趣的景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及其带来的震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向往和尊重。
诗中的“披榛逢节使,摹石载舟还”等句,不仅描述了景物的细节,更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这种结合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姚鼐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
姚鼐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思想性也非常丰富。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姚鼐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翁学士苏米斋》是一首充满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它不仅是姚鼐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古代文人的艺术风采,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