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三首 其三

东关芹菜嫩于葱,老圃秦椒红豆红。
茄蒂小,韭根丰,白水青盐一并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父三首 其三》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
  1. 诗歌原文
    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
    倚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

  2. 作品背景

  • 《渔父三首 其三》的创作时间与具体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这是在范仲淹担任右司谏期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南方某地期间所作。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中“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1. 艺术手法
  • 此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铜壶更漏残”与“江上花无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此外,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情感。
  1. 名家点评
  • 明代邵亨贞的《后庭花·拟古》中写道:“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这句诗通过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1. 文化影响
  • 《渔父三首 其三》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范仲淹以渔父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

《渔父三首 其三》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从思想深度来看,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