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三首 其一

黄芽十月晚菘良,绿英三尺芥根香。
除大瓮,置深廊,山家蓄足御冬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父三首 其一》是清代奕绘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渔夫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渔夫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黄芽十月晚菘良,绿英三尺芥根香。
    除大瓮,置深廊,山家蓄足御冬粮。
    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
    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
    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2. 诗意解析

  • 黄芽十月晚菘良,绿英三尺芥根香:这里的“黄芽”指的是一种黄色的蔬菜,而“十月晚菘”则描绘了秋季收获的情景。诗人通过这种具体的食材描写,不仅让读者联想到丰收的场景,也间接表现了渔夫对食物的重视和生活的满足。
  • 除大瓮,置深廊,山家蓄足御冬粮:这句诗表达了渔夫对冬季准备充分的态度。渔夫利用大瓮储存粮食,为冬季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显示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同时,这也反映了渔夫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把握。
  • 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这里以“桃蕊娇如倦”比喻春天的气息,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而“东风泪洗胭脂面”则形容春风的温柔和美丽,让人感到愉悦。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春天的画面,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 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这里的“小红楼”可能是一个与渔夫相关的建筑或场所,而“离情唱《石州》”则表达了渔夫的情感状态。这里的“离情”可能指的是离别之情,而“唱《石州》”则是渔夫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情感的画面,展现了渔夫内心的世界。
  •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这里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双燕宿”意味着夜晚的宁静和和谐。而“灯背屏腰绿”则形容了夜晚的氛围,绿意盎然,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这两句诗共同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夜晚氛围。
  • 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感受。当香气消散,雨意阑珊时,诗人感受到了寒冷的气息。而“薄衾寒不寒”则更加强调了这种感觉的细微和复杂。这两句诗共同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使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描绘渔夫的生活和情感。例如,“黄芽十月晚菘良”中的“黄芽”和“十月晚菘”等词汇不仅描述了食材,还间接地表达了渔夫对生活的珍视和期待;“窗前桃蕊娇如倦”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则展现了渔夫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情感的表达。
  • 情感的传达: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成功地传达了渔夫的内心世界。例如,“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这句诗中,渔夫与环境、与情感的互动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的画面;“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感受。这些情感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 语言的精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雕琢,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意境又富有韵味。例如,“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这句诗中的“胭脂面”一词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美丽,还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氛围;“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中的语言则显得非常精炼和优美。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奕绘(1799—1838),字子章,号幻园,又号太素道人,清朝宗室,荣亲王永琪孙。他好风雅,喜著述,有《明善堂集》。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写作背景:《渔父三首 其一》是奕绘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创作的。《明善堂集》中有一篇名为《渔父二首》,其中提到了这首作品:“渔父二首。一、‘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二、‘渔父三首。其一,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由此可见,这首作品是奕绘在创作《渔父二首》时所创作的第一首。

《渔父三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诗篇,更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以及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