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平安好寄君,迩来渐少泪沾巾。
幸能索笑谐诸母,未觉生杯忆远人。
敢说羹汤谙食性,自缘菽水爱清贫。
承欢更有含饴处,绕膝欣看正及身。
和外感怀诗却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外感怀诗却寄》—— 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长河中,有一首名为《和外感怀诗却寄》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这首作品由清朝的侯如芝创作,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远在他乡的丈夫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中“堂上平安好寄君,迩来渐少泪沾巾。幸能索笑谐诸母,未觉生杯忆远人”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以及对生活琐事中的点滴幸福感到满足的心情。
更让人着迷的是这首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在清代,书信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夫妻间情感交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习惯以及家庭观念。
《和外感怀诗却寄》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古代士人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从寄内诗到寄外诗的转变,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男女角色的不同期待与规范。
阅读完《和外感怀诗却寄》,我不禁被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所打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的依恋,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诗句,构筑起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篇章。
《和外感怀诗却寄》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更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